学位类别: 学术学位 培养层次: 硕士生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2011年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2017年获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围绕软件工程学科内涵,面向矿山领域软件设计和开发形成智慧矿山领域软件工程、大数据科学与工程、软件系统可靠性等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依托5个省部级平台,瞄准矿业科技和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构建服务于智慧矿山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煤炭行业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现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0人,博导1人,硕导11人。近年来获批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累计经费4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本专业硕士毕业后可在信息技术公司、科研院所、能源企业信息部门等从事复杂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研发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明确职业方向、精深专业素养、强烈创新创业意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掌握坚实的软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能运用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胜任软件工程科学研究,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一定国际视野和软件工程研发能力。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1.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2.最长学习年限内不能毕业的,将自动终止学籍,予以结业或退学。
3.愿意创业的在读研究生,本人提出创业申请并经学校批准,办理休学手续离校保留学籍,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
四、研究方向简介
1.智慧矿山领域软件工程
依托煤炭行业背景,以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软件工程、设计模式为基础,解决矿山信息化以及安全生产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技术、软件开发技术、软件体系结构等领域。
2.大数据科学与工程
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着眼于物理现实场景下的实时、可靠、智能感知和应用以及数据分析。主要致力于大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挖掘、多源异构融合与大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安全生产智能感知系统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3.软件系统可靠性
针对煤炭和行业领域对软件系统可靠性的需求,基于计算机结构和算法,解决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使得软件系统能更好的服务于用户。研究方法包括复杂软件系统的容错机制、软件系统动态可靠性分配与评估等领域。
五、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结合的培养方式,注重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的培养。分两个阶段培养:第一阶段完成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完成创新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撰写。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进项目、进团队、进实验室全覆盖。积极落实学校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煤炭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四个融入”发展战略,实施“三千工程”,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校企协同育人。
六、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时、学分分配
1.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为三部分:学位课程(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非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补修课程。学分要求:不少于26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1学分)。学位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专业选修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具体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应补修该学科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不少于 2 门,记录成绩但不计学分。
2.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七、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生)
为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提高学术水平,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完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与成果考核,其分为两部分,一是创新能力培养考核,安排不少于3学分;二是创新成果考核,安排不少于3学分。所取得成果不得低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成果考核规定》标注。
八、学位论文
1.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
论文工作的目的是要使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并表明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学位论文工作全过程包括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等环节。
2.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集中地进行论文研究工作与选题报告准备工作,要求在对领域权威文献分析基础上合理选题。其中,论文选题前必须通过学业答辩,学业答辩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主要考查学生近一年的学习成果和科学研究,针对答辩效果不佳的学生发出学业预警,导师进行督促和整改,学业答辩最终不通过者不予进行论文选题。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应安排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由导师负责组织对所指导研究生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考核内容包括:听取研究生课题进展情况汇报、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后阶段工作技术问题的预测和拟采用的技术路线等。考核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对于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中期考核或者视情节决定是否延期进行学术论文答辩。
4.论文评阅
论文评阅着重审核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项目方案及其实现的先进性、合理性、技术难度、工作量、实际效果和论文(报告)的规范化程度。学位论文至少应有2位专家评阅,评阅人中应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专家。
5.论文答辩
在申请答辩前两个月,对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前资格审查,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度等方面进行检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并申请答辩。为了保证研究生论文质量,学位论文在正式送审前,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成专家组进行预答辩,参与预答辩的专家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论文创新性、论文规范性等方面审查学生论文是否达到要求并填写预答辩意见,预答辩结果分为:同意送审、同意修改后送审、不同意送审三种。对于“不同意送审”结论的研究生,延期半年后可重新提出答辩申请。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3至5人组成,均应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设答辩秘书1 位,由本学科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名单由学位授权点确定,经分委员会主席批准,报校学位办备案。
6.学位授予
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以及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意见,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授予学位研究生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